安徽安慶岳西縣來榜鎮三河村余氏宗祠
安徽安慶岳西縣來榜鎮三河村余氏宗祠
安徽安慶市岳西縣來榜鎮三河村有一塊方面幾平方公里的山灣叫余宕, 這里的一座有著百年歷史的宗祠--三河余氏宗祠。
三河余氏宗祠,抗元余將軍后裔建起宗祠,安慶余四十將軍譜寫壯麗史歌。
來榜古鎮在大別山腹地,岳西縣的圓心位置,古時屬于潛山縣后北鄉,西鄰太湖縣,北依古霍山,境內來榜河是皖河上游潛水河的源頭。境內高山多而奇秀,河流曲而清幽。
來榜鎮有著千年歷史,《岳西縣志》記載來榜有處“黃泥古墩遺址”,考古工作者在遺址上采集的樣品有鬲、鼎、壺、碗、罐等,經專家用炭十四測定,為龍山、商、周三期文化,是區別于中原文化的大別山土著文化。四千多年了,天荒地老,磨洗愈新。
來榜鎮已有千年歷史,自古為四縣樞紐重鎮,來榜街是古鎮的核心。從前,英山、太湖縣的土布,霍山縣的中藥材,潛山縣的花箋紙,岳西的茯苓、天麻,長江口岸的食鹽,以及南來北往的貨物均匯集于此,然后運往四面八方。小鎮自古繁華,商賈云集。
來榜河的地名有個來歷:傳說河東鵲踏石的姑娘汪修竹與河西團包井的書生劉又生,自小有婚姻之約。后來劉又生趕考得中“榜眼”,而此時汪修竹因病而逝。書生回鄉完婚,聞此噩耗,誓不再娶。后人為紀念這位多情有義的榜眼,遂將地名稱為“來榜”。
來榜三河村余氏宗祠,所在地名羊角河余家宕。宗祠背倚青峰,層巒迭翠;堂前溪流環繞,紫峰如屏。祠前虎形山下安息著抗元英雄余四十。
《余氏家史》稱余四十為余總轄,其實與安慶守將余闕同屬有氣節人士,故稱“余將軍”,更是對他忠于宋朝的一種頌揚。余四十娶汪氏、金氏二位夫人,生有六子:真一、真二、真三、真四、真五、真六。余將軍兵敗后,為逃避元朝廷追殺,他的六個公子潛逃到距黃州不遠的大別山區。
宋末元初,余四十官居總轄,響應文天祥丞相號召,起兵抗元;南宋景炎二年與元宣武將軍齊秉節戰于黃州,因援絕立孤,被斬于陣,為宋室盡忠。余將軍生有六子,為逃避元廷追殺,兄弟六人背負父骨,潛往大別山區,將父親安葬在上清羊角河虎形山下。葬好父親后,兄弟灑淚而別,六人以羊角河為中心,向四周遷徙。余真一居黃沙嶺下朱屋廟;余真二居潛山縣官莊。余真三居霍山黃梅河;余真四居潛山余家井;余真五居司空山下銀河;余真六留居羊角河余家宕。所以安慶余姓根本地就在此。
潛山、岳西、太湖三縣余氏屬余四十后裔,而安慶本土元朝安慶守將余闕并不在此列,安慶守將余闕是外姓少數民族人士。
潛岳地區(潛山與岳西)余姓多尊余四十為遷潛始祖。宋理宗時,余泳二十四世孫,饒州余倫之子余四十,在宋朝為官,職司捕盜。宋度宗時(元世祖忽必烈時),蒙古人占據中原,以元代宋。面對強敵,余四十表面歸順了元朝,元封其為帶兵總轄,駐守湖北黃州。但是,蒙古人采取種族歧視政策,將漢人視為下等人,如果殺死一個漢人,只須賠上一頭驢子。漢族人民無法生存,于是余四十為民而戰,在黃州起兵反元。
余氏宗祠始始建于明朝中晚期,清朝光緒年間重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始祖余四十,為抗元將軍,后裔為避戰亂來潛。
余氏宗祠,又稱三合堂,坐落在岳西縣來榜鎮三河村余宕,余氏宗祠被岳西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祠堂坐北朝南,祠堂大概于近期剛剛修繕過。祠堂的正大門分內外兩道,掛在門楣正中的橫匾上鑲嵌著“余氏宗祠”四個黑底鎏金大字,兩側院墻上,馬頭墻檐角高翹,氣勢不凡。
余氏后裔以余四十為遷潛始祖,以余真一兄弟為一世祖,各自纂修宗譜。清朝同治初年,真四、真五、真六三房,于余家宕始祖余四十墳塋相對的山麓修建總祠。同治甲戌年,三房起名為“三合堂”,并合修宗譜《余氏家史》。
走進宗祠大殿,這里是余氏后人專門用來供奉、祭祀先祖的地方。抬頭望,大殿中堂正中,“三合堂”、“合興堂”兩塊黑底金字橫匾,高懸頭頂。
據了解,《元史。齊秉節傳》記載為:“ 齊秉節,字子度,濱州蒲臺人。父圭,從嚴實攻歸德、廬州,有功,授無棣縣尹,攝征行千戶,后兼總管,鎮棗陽?!猎辏?266年),告老,舉秉節自代?!哪辏?277年),授宣武將軍、管軍總管。時黃州復叛,令秉節往討,斬余總轄于陣?!?br/>現有史籍可對余四十抗元被殺作旁證:七月(1276年),文天祥以同都督身份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十月,文天祥派使參贊吳浚取雩都,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斗爭。景炎二年(1277)元兵入汀關。二月,文天祥率軍攻復梅州,四月,斬殺跋扈二大將,至夏,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此時,各地豪杰響應抗元,號令通于江淮,宋軍獲雩都、贛州勝利,又以偏師進攻吉州,陸續收復眾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轉戰至廣州。湖北黃州屬于江淮之間,余四十當于此時復叛抗元。
有《余氏家史》“六股伯照公支下十三世公貴顯”文稱:“義公長子,字二懷,號三河,生萬歷庚戌年九月初四日……”萬歷庚戌年為1610年,距總轄余四十起兵抗元的宋景炎二年(1277年)相隔333年。按照人口繁衍平均26年一代計算,333年繁衍13代,十分合理。如以《元史》記載為依據,余四十也應當是宋末元初人。